当前位置: 首页 > 儿童乐园 > 简笔画

春节风俗简笔画

时间:2024-09-13 10:37:56
春节风俗简笔画

春节风俗简笔画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劳动人民把过春节也叫做“过年”,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反映着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为大家分享春节风俗的简笔画,欢迎借鉴!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1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2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3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4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5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6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7

  春节风俗简笔画图片8

春节吃屠苏酒

古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家人团聚,饮一种叫屠苏的药酒。

据说可以去瘟疫,醒人魂。近查《岁华纪丽》一书,始知屠苏者,原先并不是酒名·而是草庵之名。这一点在《宋书。索虏传》有记载:“所住屠苏·为雷击,屠苏倒”。在杜甫《槐叶冷淘》一诗中也写到:“愿随金腰袅,走置锦屠苏。”后来为什么成了酒名呢?

相传古时有人住草庵之中,每年除夕之日,将一副药赠给周围邻居。他告诉人们把药用布装好,浸在井水中,正月初一取出浸在酒坛内,全家共饮,可去病消灾。后人不识此药何名,以此草庵命名,叫做屠苏散。

唐代孙真人著《屠苏饮论》,明确记下屠苏的药方。其方用八味药合而为一剂,又叫入神散。将药以绛囊贮之,除夕日薄暮时悬到井中,使其贴近井底之泥。初一取出,连绛囊一起浸到酒坛中,然后全家团坐,饮酒祈新年太平无事。后来,清人梁章钷从古书中辑录了屠苏酒的酒方,具体是:大黄、桔梗、白术、肉桂各一两八钱,乌头六钱,菝契一两二钱,把它们揉合研细,在除夕中午沉于水井,初一早晨从井中捞出,再倒入酒中煮开,然后就能喝了。由此看来,所谓屠苏酒是一种能去火,有一定滋补作用的药酒。

春节禁忌

新年第一天,谁都希望一年的开始百事遂意。有个好兆头。因此,禁忌极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首要的一忌是不能扫地和倒水,怕因此带走了财气。这一大忌,似乎全国皆然。然而,大年初一,全家人团聚,再加上拜年的人们进出不断,吃花生、嗑瓜子、吃甘蔗、吃水果、吸香烟、剥下的壳、渣、皮、纸屑、烟头满地都是,不扫不行,于是人们就想出个变通的办法——改往外扫为往内扫,象征财宝进门,扫好后装在撮箕里不倒掉,财宝便留住了。上海人往内扫地时还不住地念着歌谣:“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到个聚宝盆;聚宝盆上插金花,左金花,右金花,金花上掉下个金蛤蟆。”这样,破财就变成了发财,岂不美哉!《录异传》一书就说出了这一禁忌的来历。相传,有今叫欧明的商人,出外经商路过彭泽湖,常以钱财祭祀湖神。湖神青洪君为了报答情意,特邀欧明去水晶宫作客,并决意要欧明在宫中任选一件礼品。欧明推辞不得,只要了“如愿”。青洪君虽然舍不得,但有言在先,只好唤出了如愿。原来,这“如愿”是青洪君的佣人,一个美丽的姑娘,更是个无价之宝,你无论需要什么只要向她一说,马上就可以得到。成语“如愿以偿”就来源于此。欧明带着如愿回家后暴富起来,日渐骄横。有一年正月初一早晨,如愿起床迟了点,欧明挥鞭就打,如愿气恼不过,一下子钻到了秽土堆里。这时,欧明用钱杖敲打秽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却永远消失了。欧明的家境很快败落下来。因此,大年初一忌讳扫地倒水,怕如愿(即人们想像中的财神)从扫帚里跑掉,或是从水里逃遁,使家道衰败。

这一天,还有其它许多禁忌,如:五更时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如实在憋不住,必须赶快爬起来穿上衣服,倘若来不及穿而在床上打了喷嚏,将会一年多病;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门外有人叫唤不可回应,因为这天清晨在门外呼喊俗谓“呼鬼”,是绝对不能回应的;这一天不能吃开水泡饭,也不能用汤泡饭,否则不但出门必雨,而且注定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还不准用剪刀,否则会断绝财路仕途,甚至断子绝孙,所以人们往往把刀剪藏了起来;这一天,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为防止万一,许多家庭早贴上了“童言无忌”的小红纸条以破解;这一天,不能打破杯盘碗盏,打破了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这一天,妇女不可动针线,否则这女子一年到头和别人争吵不休或浑身会有针刺般的感觉;这一天,也不得下河挑水洗菜,因为河神封住了水埠头,凡人不得随便用水;这一天,无论有什么病痛也不得请医生,请医生会一年到头都生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人人规规矩矩,绝不乱说乱动。

更有趣的是,为了正月初一顺顺当当,开个好头,家长们早在除夕的晚上就准备了干净的草纸,放在枕旁。初一早晨,小儿刚刚睡醒未开口说话以前,就急忙于草纸擦揩其嘴,称为“揩屁股”,意思是说儿童的口不足信,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只当是放屁。这种讨口彩的趣闻,著名作家、漫画家丰子恺在《新年怀旧》中,曾作过生动的描述,叫人忍俊不禁。丰先生这样写道:

吃过年夜饭,母亲乘孩子们不备,拿出预先准备的老毛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这一年里即使有不吉利的话出口,也等于放屁,不会影响事实。但孩子们何尝懂得这番苦心?我们只是对这种恶戏发生兴趣,便模仿母亲,到毛厕间里去拿张草纸来,公然地向同辈、甚至长辈的嘴工乱擦。被擦者绝不忿怒,只是掩口而笑,或者笑着逃走。于是我们拿起草纸,朝后追赶。不期正在追赶的时候,自己的嘴却被第三者用草纸揩过了。于是满堂哄起热烈的笑声。

洒扫洗涤禁忌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团圆美满、安康吉祥、幸福欢乐,因此,节前就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春节将临,各家各户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庭院洒扫,以保证有个干净卫生的家庭环境。除搬走庭院中不用的东西外,还要把自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屋子里面的灰尘、蜘蛛网也要扫除。扫尘工具用竹枝和竹竿捆扎而成,扫完房间后一起扔掉,绝对不能用平常用过的扫帚。同时“尘”和“陈”谐音,故民间扫尘就有除旧布新的含义,其意就是把一年当中一切“晦气”、“衰运”全部扫出门外。香炉要把灰和土倒掉,重新添加干净的沙土。公阁、神塞也要清理干净,清理时,要先将神主牌请下,待清理打扫干净后,再按原来位置请上公阁。除此之外,要清洗被褥、家具、器皿等。在这诸多环节中,要处处体现出“新”的意义,故民间有“腊月二十五,扫房弹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探”、“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的说法。这时,家家户户洗刷一新,屋里屋外打扫洁净,以示辞旧迎新。

洒扫洗涤除了具有营造春节热闹气氛的作用之外,民间还把它和一年的运气紧密联系起来。若违反了一些禁忌,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洒扫洗涤,将给家庭带来不祥甚至是灾难。大年初一、大年初二这两天,民间忌洒扫庭院,认为将会把家中的好运气扫出门外。到了初三早上,各家各户才可以进行大扫除,把过年积留下来的爆竹纸屑等杂物倒到村外路旁,谓之“送穷”。黎族要等到初五的早上,才能把春节期间宰杀禽畜后留下的猪毛和三鸟(指鸡、鸭、鹅)羽毛等,以及家里几天来堆积的垃圾倒进竹箩筐里,用竹条扎架,放置稻草人,并点燃香烛,举行送神出寨仪式,以表示送走“旧魂”。送神出寨时,要由两个人抬着神架和堆满过年杂物的箩筐,男女老少走出家门,以示“旧魂”已随神出村,新的一年人畜将平安健康。神架和杂物均放置在村外路口旁边,不可立刻点火焚烧,要等到正月十五才烧毁。

桃符、爆竹禁忌

春联是中国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吉祥桃符之一。它能表达出各家各户的愿望,又能烘托出节日热闹欢快的文化氛围。宋代王安石的《元旦》有这样的诗句:“干门万户瞳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之日,上午开始贴春联、门神公、利市等桃符,同时张挂灯笼、红布等,以示迎春接福,增帧纳样,给春节带来欢乐的气氛。春联可由家人自己撰写,也可以向书法好的人求写,现在多是市面上购买。春联必须在当年张贴,不可使用去年留下的春联,否则将视为不祥。民间禁止妇女撰写春联,认为这是家中人丁不旺的征兆。张贴时可由旁人提示张贴的位置,春联一旦张贴完毕,旁人就不得再议论是非,否则会令家人不快。有丧事的家庭,三年之内不得张贴春联,不得披红挂绿,否则就被视为子女不孝,家门不幸。门户是居住者的出入通道,也是划定“家里”和“家外”的主要界线。踏出门口为“出门在外”,进入门口为“平安归来”。民间在门口之外喜欢贴上“出入平安”之类的吉祥语,以求居家、出门皆顺利平安。

民间大多祟把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认为门神公能喝退众妖魔鬼神,保护全家大小平安,故多张贴俩门神于大门上。一般农村家庭的大门两侧都留有香眼,或者钉上从市面上买来的小香炉,下面贴上“敬天香”三字。客厅香案下面还供奉本宅土地神位。

祭祀祖先神位时,也要给天神和土地公各敬上一佐香,以求得到天神和土地神的庇佑。此外,还要张贴利市、“福”字等。“福”字要倒贴,寓“福到”之意。

爆竹的象征意义和桃符、门神一样,具有驱邪除恶的作用。民间过年、拜年离不开爆竹。正月初一子时起,各家燃放鞭炮,迎接春节的到来,人称为“迎年”。爆竹平地一声响,表明春节已经到来,因此对爆竹的品种、存放地点和点燃方式都非常重视。农村喜欢选购响亮而燃放时间长的爆竹,认为燃放这样的爆竹才能让家庭兴旺发达;而沉闷又短促的爆竹,只有办理丧事时才燃放,所以过年时这样的爆竹是千万不能燃放的,民间认为这种爆竹只能给家庭带来晦气。买好的爆竹要及时曝晒,据说经过曝晒的爆竹声音更加响亮、清脆。点燃爆竹时要一次点响,忌爆竹燃放时突然中断,民间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兆头。爆竹燃尽,全家要同声喊“发”,寓“发家致富、发财发丁”之意。农村男童喜欢这时到各家各户抢捡末燃的爆竹,这会让主人备感高兴,认为这是招来旺盛人气、男丁兴旺的好征兆。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必须带上一串爆竹。到了别人家门口,先燃放爆竹后,才可进入主人家门。

服饰、装饰禁忌

春节来临,万象更新。民间喜欢在“新”字上做文章,因为“新”意味着从头开始,让人得到新的希望。年前,要给全家老小买上新衣服、新鞋子等,女人剪发,男人剃头,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除夕之夜吃过年饭之后,全家要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女人平日一般台不得佩戴的首饰,这时也要佩戴起来。大年初一忌穿缝补过的衣服和旧鞋子,认为这样只能给一整年带来厄运,日子过得越来越穷。换下的衣物,也要在除夕之夜赶紧洗完,不可放到初一早上洗涤。

祭祀礼仪禁忌

春节的驱邪祛病方式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祭祀礼仪方面。与清明节不同的是,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祭十巳仪式,驱邪祛病和祈求神灵祖宗保佑的意义比较突出,而纪念的意义就显得淡薄一些。民间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为“送灶神日”,二十五日为“扫尘日”,三十日为除夕夜,统称为“迎春日”。灶神又称“司命菩萨”、“灶君司命”,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被视为家中的保护神,受到民间的祟拜。鲁迅有《庚子送灶即事》诗曰: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送灶神时,要用茶、酒、糖糕祭灶神,把利市贴在灶台上,以求灶神保佑。旧时民间还有焚烧纸马祭灶神的习俗,认为灶神回上天复命,骑上马就可以更快完成在人间的使命。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长得像奶油小生,因此民间认为女人祭祀灶神,有碍男女大防。现在,由于下厨房大都是女人的活,如今拜灶之事也就由女人来完成了。除夕下午,要以三牲祭祀祖先,拜地神,以祈新年赐福,合家平安。参加祭拜的只能是家中男丁,女人一律不得参加。向祖宗行跪拜礼时,也要按照辈分大小安排J帧序,不得乱了辈分。

在文昌、海口等地,旧时由于男人多下南洋,这类祭祀之事也就由女人来操持。直到今天,此俗尚在流行。祭相仪式完毕,要燃放鞭炮,接着才可以吃年饭。从祭祀祖先开始直到第二天早上,家中祭祀的香烛不能中断,否则就会惹祖宗发怒,而使家中断了香火。若有婴儿的家庭,婆婆和媳妇还要备些元宝、香烛、米饭、果品等,在媳妇床上举行祭祀“床婆神”仪式,以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春节风俗简笔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