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幼师资源 > 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时间:2024-12-08 15:30:23
【推荐】幼儿园说课稿大班3篇

【推荐】幼儿园说课稿大班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3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认识凡高生活经验美术经验种植向日葵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具体流程见图:活动环节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环节一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构图的感受: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 ……此处隐藏2082个字……p>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重点: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

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科学视野。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现象只是活动的载体,不是活动的唯一目标,活动诣在让幼儿亲历一次真实的探究过程, 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活动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幼儿学会往瓶子上套气球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指导儿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鉴于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做中学五类快乐教学法。

“做中学”主张“幼儿在前、教学在后”,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它不注重结果,不追求幼儿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激励幼儿从玩、做、想、试、用中去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快乐。在做做玩玩的轻松氛围中,“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乐中学”五类教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基本环节具体介绍一下。

1、以疑激趣——抛出问题,怎样用瓶子玩吹气球的游戏?(玩中学)

气球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最普通的玩具,以前有过各种各样的玩法,今天我们要怎样玩?玩出什么新花样?

活动一开始,教师巧妙的将“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通过吹起瓶口气球的形式再现出来。游戏的形式让科学现象变得直观、生动、趣味,使科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变的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创造与快乐。

2、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想中学、做中学)

师:瓶子里装的什么材料这么神奇?我们来猜一猜、做一做,找到它吧!

这个过程中幼儿要通过观察杯子上的标记来判断杯子中的材料,要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间说议的过程中发挥想像,在与别人的讨论中扩展思路,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猜想、验证,孩子会体会到猜想有时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亲自动手试一试。

3、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用中学)

师: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这一步是活动的重点,孩子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会碰到问题需要动脑筋想办法,集体玩的时候会发生纠纷需要协商解决,这就发展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和走上社会以后不可或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乐中学)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幼儿在总结上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吹气球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有了第一次的体验,他们会做的更投入、更认真、更成功。教师可借机对幼儿进行“只要用心思考、反复实践,任何事情都会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这样的情感渗透。

5、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今天实验中产生的这些气体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老师告诉孩子,这些气体不仅广泛应用在我们特别喜欢喝的汽水饮料中,医生可以用它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消防员叔叔可以用它来灭火,多么神奇啊!我自然喜欢继续去探索它的奥秘!到这里,幼儿探索的欲望被再一次点燃,我相信,参与这节活动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回家,会继续去探索。

以上是我对这节活动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建议。

《【推荐】幼儿园说课稿大班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